【齐齐哈尔皮肤病医院·科普专栏】
青春痘的“幕后推手”到底是谁?——从一粒微粉刺到红肿大痘的全过程拆解
每逢寒暑假,门诊青春痘患者激增,不少家长把孩子脸上一夜间冒出的“小红点”简单归结为“上火”“吃辣条”。事实上,青春痘(医学名:寻常痤疮)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其发生机制远比“油炸辛辣”复杂。今天,我们就用通俗语言,把青春痘从“看不见”到“看得见”的全过程拆开讲透。
一、四大核心环节,环环相扣
1. 皮脂过度分泌——“油田”先失控
雄激素(无论男女体内均有)刺激皮脂腺增大、脂质合成增加。青春期、熬夜、精神压力大会使雄激素受体更敏感,导致皮脂分泌量可达正常值的2–4倍。齐齐哈尔地区冬季室内暖气干燥,皮肤为保水也会代偿性出油,进一步加重“油光”。
2. 毛囊角化异常——“下水道”被堵
角质形成细胞本该定期脱落,却因炎症因子IL-1α、IL-1β等信号异常而过度增殖,形成微粉刺(microcomedone)。此时肉眼尚不可见,但显微镜下毛孔已被“塞子”封口,为后续细菌繁殖提供了厌氧温床。
3. 痤疮丙酸杆菌(C. acnes)增殖——“细菌”开派对
皮脂中富含甘油三酯,被C. acnes分泌的脂肪酶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。游离脂肪酸不仅刺激毛囊壁,还会激活Toll样受体2(TLR2),诱发炎症级联反应。我院细菌培养显示,Ⅲ型C. acnes菌株在重度痤疮患者中占比更高,毒力更强。
4. 免疫炎症反应——“战场”扩大
TLR2激活后,单核细胞释放TNF-α、IL-8,招募中性粒细胞。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氧和溶酶体酶使毛囊壁破裂,内容物进入真皮,形成可见的红色丘疹、脓疱,甚至结节、囊肿。若炎症累及深层真皮及皮下脂肪,便留下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。
二、常被忽视的“加速器”
1. 高糖高乳制品饮食:胰岛素样生长因子-1(IGF-1)升高,促使雄激素合成、皮脂腺增生。齐齐哈尔本地流行的“厚奶盖”茶饮、烤奶皮等,一杯含糖量可达每日上限的1.5倍。
2. 机械刺激:托腮、口罩边缘摩擦、紧身衣领压迫,可产生局部缺血再灌注,加重炎症。
3. 内分泌波动: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、库欣综合征、甲状腺功能异常均可通过雄激素或皮质醇途径诱发或加重痤疮。
4. 药物因素:糖皮质激素、锂盐、异烟肼、部分抗癫痫药等可诱导“药物性痤疮”。
三、“青春痘不是青春期专利”
临床数据显示,25岁以上成人痤疮在女性中占比已达35%,被称为“post-adolescent acne”。其机制与长期慢性压力、熬夜、避孕药转换或不当护肤相关。特别是频繁使用含矿物油、羊毛脂的厚重面霜,可堵塞毛孔,形成“化妆品痤疮”。
四、早期干预的意义
微粉刺阶段若能及时外用维A酸类(如阿达帕林)即可溶解角栓、抑制炎症;一旦进展至炎性丘疹,就需要联合抗菌药(如过氧化苯甲酰、克林霉素)。我院VISIA皮肤检测仪可在粉刺尚未肉眼可见时捕捉卟啉荧光,提前3–6周提示高风险区域,实现“治未病”。